网站首页 企业情况 工程展示 新闻中心 企业文化 学习园地 人才中心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微信公众号 x
有什么可以帮到你
leyu乐鱼网址入口
所有产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项目动态

 
WTC2022平行论坛 ⑦ 新一代航运系统论坛
【字体: 】 【 更新日期:2024-05-18 06:54:01 来源:leyu乐鱼网页登录专业版 作者:leyu乐鱼网址入口 】 【 浏览次数: 次 】

  近年来,航运业发展步入新的时期,低碳减排需求与数字智能趋势为行业增长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作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河水运建设取得很明显的成效的同时,在时代背景下也迎来了新的发展要求,因此推动新业态孵化、打造“新一代航运系统”,意义重大。绿色、智能是内河航运转型的重要方向,也是新一代航运系统的关键要素,加强产、学、研、用各方联动合作有助于促进绿色智能航运技术创新。

  地址(Location):武汉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三层多功能厅2(Function2)

  报告人:潘志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部门副经理

  吴超仲,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长期从事交通安全、智能交通、车路协同、智能网联汽车等方面的研究。荣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优秀青年骨干人才、交通运输部中青年领军人才等称号。

  严新平,武汉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智能交通中心、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基地和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能源与交通学部副主任、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委员等。长期从事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人才教育培训与科学技术创新工作,致力于水路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性、智能化和绿色技术研究。

  绿色、智能和韧性是水路交通系统未来的技术趋势,其中建设水路交通系统的控制体系是技术趋势的重要内容。报告分析介绍了水路交通系统控制体系的基本架构、关键技术和应用案例。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安全科学系教授、系主任,从事系统可靠性分析与系统优化等方面研究,是荷兰核能安全与防辐射顾问委员会成员、荷兰安全与国防顾问委员会成员等。研究领域港口与海岸工程、交通安全、安全工程等,主要研究新兴技术与系统安全前沿热点问题。担任欧洲安全与可靠性委员会分委会主席、概率学国际研讨会技术委员会成员等职务。发表各类学术期刊论文、会议论文300余篇,累计引用超过4000多次,H指数31。

  随着自主船概念与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一种新的水陆交通系统将出现,包括具有不一样自主等级的自主船、传统船舶以及不一样的岸基操作管理人员。怎么来实现对未来智能航运系统的安全管理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报告围绕传统航运安全以及新兴安全两个方面对未来智能航运系统模块设计中的安全问题进行探讨与展望。具体的主题涉及数据驱动的船舶航行风险评估、知识驱动的船舶行为安全监管以及未来智能航运系统的赛博安全风险评估等。

  刘正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大连海事大学副校长。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航海技术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海事组织(IMO)综合安全评估专家组成员。曾荣获全国交通系统优秀教师、全国交通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公开发表学术和教研论文16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60余篇;主持和主要参与国家、省部科研项目80余项。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具备自主航行能力的海上自主水面船舶(MASS)变成了现实,形成了新一代的航运系统。本报告以IMO划分MASS的4个层级为基础,通过一系列分析和结合当前船舶自主航行系统的构成及功能特点,结合海难事故调查报告,从人的因素、船舶因素、外因和管理因素等对船舶自主航行安全风险进行分析。

  文捷,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青年首席研究员,2022年度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交通运输部航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是做水运信息化、智能化研究工作,参与基于船岸协同的船舶智能航行与控制关键技术等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5项,主持完成各类咨询项目60余项,参与编制了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等重大政策,先后获得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如何认识我们这个时代的航运?分析国内外航运发展的新趋势 智能航运需要怎样的岸基支持保障?从智能航运发展方面出发,分析对于岸基支持保障的核心需求。智能航运通用岸基系统构建思路?结合国内外E航海发展,研讨构建符合我国智能航运的通用岸基系统的总体思路。

  王东,工学博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湖北东湖实验室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编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学技术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中国优秀青年科学技术人才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长期从事舰船高性能电机及其系统研究,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船舶综合电力系统是将船舶所有一次能源统一转变成电能并实现综合利用的新型动力系统,具有机动性和操控性好、噪声低、全寿期经济性好、便于各种新能源高效接入等优点,应用于新能源船舶、海洋工程船、豪华游轮等高的附加价值船舶。报告介绍了船舶动力的发展历史、民用电力推进船舶市场需求和前景、国内外综合电力系统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结合国家“双碳”战略和航运业发展需求,概述未来民用船舶综合电力系统重点研究的关键技术方向。

  陈继红,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国际海事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包括港口与航运管理、海运管理与政策。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国际、国家(重大)等各类海事项目80余项,获得政府、行业协会、海事部门等奖项20余项。他现任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 (OCMA)主编、Regional Studied in Marine Science (RSMA)副主编。

  绿色、智能、韧性化是世界航运业的重要趋势,也是全球航运技术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基于以上背景,新一代航运系统为世界航运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提出了创新思路,为未来世界海事发展确定了变革性方向。讲座重点分析新一代航运系统背景下的世界航运业发展转型的主要理念、基本路径、核心问题和保障措施,力图为新一代航运系统的技术创新提供产业思路,为世界航运业新发展提供方向路径,为政府部门的航运产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潘志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新能源动力船舶及智能船舶的研究及应用。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接和交付多艘新能源船舶动力系统集成项目。

  报告介绍了智能机舱技术通过新增相应的状态监测传感器,采用人工智能等先进算法等手段扩展状态监测的广度和深度,实现船舶动力系统设备的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健康评估,并为设备操作提供决策建议。介绍智能能效管理系统对航行监控数据、燃油消耗数据、智能优化决策建议等进行实时可视化展示等,对新能源在船舶动力系统上的应用,新能源船舶应用的综合节能策略,直流电网安全保护策略等做了介绍。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等部委共建高校。学校建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1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建有内河智能航运交通运输部协同创新中心、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3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学校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第二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产教融合示范区、工业技术研究院、校企联合创新中心等科教合作与成果转化机构116个。2010年以来,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17项、省部级一等奖及以上奖励74项;作为参加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947项;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论文3篇、Nature发表论文5篇。

  中国航海学会水运安全工程技术专业委员会是中国航海学会下设的专业组织团体,是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相关领域单位、组织和个人自愿组成的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全国性团体。专委会动员和组织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相关领域单位、组织和个人,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科技咨询、成果展览、书刊出版和表彰奖励等活动,推动水运安全工程技术发展及其成果的应用,为加快建设和实施交通强国战略助力。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年科技工作人员工作委员会(简称青科委,Committee of Youth Scientific & Technological Professionals(CYSTP) of China Communications and Transportation Association )是在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领导下,以青年科技工作者为主的从事交通运输领域(包括公路、水运、铁路、民航和管道运输等)的研究、咨询、学术交流与技术创新的团体。青科委自1999年10月成立以来,通过举办全国交通运输领域系列学术活动,创立并组织并且开展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评选,为全国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成才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

  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Water Transport Safety,简称水运安全中心/WTS Center)于2014年9月28日由科技部批准依托武汉理工大学立项建设(国科发计〔2014〕284号),于2018年9月6日通过科技部高新司组织的验收。中心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技术委员会与咨询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水运安全中心针对我国交通运输安全领域的迫切需求,河海兼顾,安全智能,面向多层次的事故分析与预防、全方位的安全监管与控制、全天候的应急指挥与搜寻,开展高水平的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发。

  水运安全中心将重点突破航运系统安全与管控、船港装备运行安全与智能控制、船舶驾驶安全与航行控制、水运设施使役安全与运行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建立完善的水运安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机制,建成开放的水运安全技术服务平台和一流的高层次人才教育培训与国际合作交流基地,成为水运安全工程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引领水运安全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基地于2016年11月由科技部获批立项,主管部门是湖北省科学技术厅,为国家科学技术合作基地(示范性国际合作基地),由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国外高水平大学及研究机构联合建设组成。基地共建有8个联合实验室: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海事安全联合实验室、美国伊利伊诺理工大学交通仿真与智能决策联合实验室、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故障诊断与可靠性联合实验室、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船舶防污减阻联合实验室、意大利卡里布里亚大学航运物联网技术联合实验室、芬兰阿尔托大学极地航运技术联合实验室、葡萄牙里斯本大学船舶安全与可靠性联合实验室、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航运风险联合实验室。

  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基地通过国际科学技术合作,拓宽了合作渠道,在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促进了航运相关产业的发展。基地以“智能”与“安全”为导向,在海事安全、交通仿真与智能决策、故障诊断与可靠性、航运物联网技术、极地航运技术、船舶安全与可靠性和航运风险等多个领域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芬兰、葡萄牙等国家的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突破制约我国水运发展的基础科学难题,攻克与我国水运高投入建设不相适应的低效运行和安全保障能力差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为支撑我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实施做出贡献。

  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批于教育部2021年度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科信函﹝2021﹞18号),由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国外高水平大学及研究机构联合建设组成。引智基地学科领域为交通运输工程,研究方向为船舶自主航行与智能控制、船舶动力系统健康管理与智能运维、海事风险评价与安全管控等。引智基地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剑桥大学、葡萄牙里斯本大学等单位长期保持着稳定的学术交流和互访,在项目合作、教授互聘、师生互访和交换、共同举办国际有一定的影响力学术会议、联合发表国际高水平论文等方面有扎实的实质合作基础。先后组建了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的相关实验室,为开展引智项目相关的研究实体实验室及实验条件,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合作成果和经验,为保障引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引智基地中方人员前往合作机构访问、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及学术交流已超过100人次。在国际合作科研项目方面,联合承担了2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联合发表SCI检索论文超100余篇。成功举办了交通信息与安全国际学术会议、海事安全与智能航运国际研讨会等系列国际会议共10余场,引进的国外学者(包括学术大师和学术骨干)均多次参加上述大会并作学术报告。引智基地平均每月均会聘请具有国际影响力教授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引进的多位专家在武汉理工大学开设了相关国际化课程,并有效指导了研究生学生开题和答辩工作,研讨本科生培养方案,开拓了学生国际化视野,提高了学校国际化教育水平。

  交通运输行业内河智能航运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依托武汉理工大学组建,于2014年3月26日通过交通运输部认定(厅函科技〔2014〕86号),成为中国首批交通运输行业以高校为主体的9个协同创新平台之一。平台由武汉理工大学牵头,联合我国内河航运领域具备极其重大影响力的3所高校、4家科研院所、5家大规模的公司及4家长江航运规划与管理部门组成,按照核心层、协同层和合作层三种模式开展协同创新。核心层包括武汉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协同层包括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航道局、长江海事局、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合作层包括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

  平台主要围绕内河智能航运系统的内涵,重点开展船舶动力系统智能控制技术、船舶结构及货物智能监测技术、船桥避碰与智能导航技术、港口资源智能化及效能提升技术、航道要素感知与枢纽管理智能技术、海事安全风险防控智能技术、内河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等研究方向开展技术攻关。

  湖北东湖实验室是在湖北省注册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实体化运行的新型科研机构,由海军和湖北省共建,以海军工程大学为主依托,聚集武汉理工大学院士团队,致力于主攻领域共性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重大装备研制及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发展,旨在打造引领主攻领域科技革命的核心和产业创新源头,争创国家实验室或国家实验室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室目前规模约300人,其中全时双聘科研人员110人,流动科研人员(研究生及外协合作)150余人,全职管理人员14人。双聘科研人员包括院士3名;万人计划、长江学者、杰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员15名,青年优秀人才20余名。

  实验室一期首开区占地427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二期拓展区占地400余亩正在建设中,共享和新建各类科研设施、测试设备千余套,固定资产总额20余亿元;海军工程大学藏龙岛校区十余型电磁能装备和技术纳入共享,形成“一室两翼”布局。

  实验室坚持科学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并举,将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一马当先的优势转化为市场产品,在新能源船舶、轨道交通节能、智能微网等领域转化和推广应用。

  2018年4月13日,由武汉理工大学发起组建的“智能新能源船舶技术创新产业联盟”在国家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浙江省湖州市宣告成立。由武汉理工大学、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湖州市航运实业总公司、广州海工船舶设备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中国船级社武汉规范研究所、海军工程大学等来自船舶、配套、航运、新能源、融资租赁等涵盖智能新能源船舶技术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事业单位等50余家单位参与。联盟旨在推进我国智能新能源船舶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实现联盟成员的技术合作、项目合作和信息共享,并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产、学、研、工程、金融”一体化的船舶高技术产业联盟。

  联盟的六大建设任务:一是构建智能新能源船舶技术品质衡量准则体系,建立行业通用标准和准则,制定智能新能源船舶技术发展路线图;二是构建智能新能源船舶产业信用体系,增加投资人信心,保障智能新能源船舶投资者收益;三是建立智能新能源船舶多元化优势融资渠道,开展融资模式创新;四是开展智能新能源船舶的示范应用,实现智能新能源船舶研发的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五是推进智能新能源船舶的智能化升级与智能运维;六是征集和申报具有较高创新水平的实用研究课题和发明专利,推广有行业影响的新能源船舶互联网智能新技术,研发智能新能源船舶。联盟还将举办中国智能新能源船舶产学研用研究论坛和峰会,搭建智能新能源船舶技术的学术交流的平台。

  • 上一篇: 头条 - 榜首物流网..
  • 下一篇: “滇舟”扬帆_珠江..
  • 企业情况 | 企业业绩 | 企业荣誉 | 企业文化 | 学习园地 | 人才中心 | leyu乐鱼网址入口
    企业简介
    leyu乐鱼网站登录,隶属于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公司目前具有交通运输部水运工程甲级...[详细
    leyu乐鱼网址入口
    leyu乐鱼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 登录入口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广州路225号
    电话:025-85829737
    邮编:210029
    Email:522887679@qq.com
    网址:www.ztxmyjx.com